近日,《2023年第二季度中國城市交通報告》發布,報告顯示,佛山擁堵排名48位,此外,佛山5公里通勤指數榜上排名全國第五且在周末擁堵榜、通勤距離、通勤成本等方面均排名靠后,通勤幸福感較高。
對比2022年第二季度擁堵榜的第20名,佛山在機動車保有量連年增長的情況下下降28名。禪城區作為中心城區,通過打造通達城市交通網、構建智慧交通體系,讓市民出行更便捷。
通達交通網為市民通勤幸福感加碼
今年以來,禪城加大馬力構建外聯內通路網,打造通達城市交通網。
在外聯上,禪城區交通運輸局全面落實新一輪“東提、西進、南接、北聯”戰略,市、區聯動加快建設季華路西延、弘德北路北延等項目,1月初實現龍翔大橋(禪城段)順利通車。在內通上,區鎮合力推進交通項目111個,實現鳳翔大橋、東平路、朝安南路3條重要“斷頭路”完工通車,同濟大橋、同濟路西延二期、禪港東路建設穩步推進。
除此之外,該局還創新擁堵治理工作思路,對現有道路資源進行深度挖掘。2018年至今,實施了約100項治堵“短平快”項目,通過引入智慧潮汐車道、全方向待行區、借道左轉、藍色公交專用進口道、公交專用可變車道等微創新措施,加強精細化管理,提升道路通行能力,實現多個“全省、全市首創”。
在綠景路—汾江路口、嶺南大道—綠景路口等路段,禪城設置了全省首批公交專用可變車道,改善后的路口社會車輛通過量由5600輛/小時提升到6100輛/小時,提升約9%,公交車通過量由95輛/小時提升到120輛/小時,運行效率提升超過20%,社會車輛和公交車實現“雙提速”。
在佛山大道—親仁路口、佛山大道—人民西路口、季華路—南海大道路口等11個主干道路口,禪城全市首創路口待行區,讓路口通行效率提升約12%。此外,嶺南大道—綠景路口還創新采用了“借道左轉”的交通組織方式,以時間換空間,相當于增加了一條車道的道路供給。
學校區域擁堵一直都是治理難題,禪城創新采用智慧潮汐車道、生態停車場、送學通道+護學走廊、港灣式智慧公交站等科技化、品質化的設施和手段,合理分配道路資源,推出全區首條共享校車線路,為約3000名學生提供搭乘服務,打造全市首個校園周邊交通治理示范區。經評估,有效縮短家長接送時間至5分鐘,學校周邊道路高峰擁堵時段平均縮減10分鐘以上。
科技賦能打造更智慧的交通體系
近年來,通過整合停車設施資源,禪城新增7000余個公共停車位,其智慧停車系統于今年8月1日正式上線運營,目前已完成約1萬個公共停車泊位的信息化智慧化改造,并通過提供空余車位實時查詢、停車誘導、無感收費等新服務,實現停車資源高效利用,路內公共停車位的周轉率由改造前的每泊位2.1車次/天提升至每泊位4.41車次/天。
在構建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網絡上,禪城借助佛山地鐵2、3號線開通運營,地鐵逐步成網的契機,通過地鐵周邊公交站遷改及智慧化改造,建設風雨連廊及自行車停車廊,提升慢行系統等措施,加快推進地鐵+公交+慢行的公共交通出行一體化。并且開設公交高頻接駁地鐵專線9條,響應式公交1條(綠島湖片區),構建起地鐵為骨干、公交為基礎、慢行為補充的公共交通綠色出行體系。
在加快綠色智能公交轉型上,禪城圍繞重點路段、重點區域,采用太陽能供電系統以及云廣播、人流監測等新技術,完成253個公交站智能化改造,提升市民候車體驗,為打造高品質生活感受“最幸?!碧泶u加瓦。
另外,禪城還基于現有公交基礎設施、客流數據、交通出行OD數據等,建成禪城區公交仿真平臺,建立了禪城區公交線網評價指標體系與分析模型,可分析診斷禪城區現狀公交線網存在問題,提出線網優化的方向與策略。
接下來,禪城區交通運輸局將繼續強化基礎設施建設,持續推進“斷頭路”連通攻堅;落實“一堵點一方案”,制定精細化、精準化治理方案,開展堵點綜合治理,圍繞學校、醫院、商圈、產業園區完成11個堵點的治理工作;完善智慧停車系統,破解停車難題;促進軌道、公交、慢行融合一體化發展。在“最便捷”賽道上,多項舉措齊發力,綜合提升交通治理水平和城市品質,破解城市交通擁堵難題,奮力打造交通樞紐中心。
(編輯:林展域)